新闻动态
永王李璘,他其实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政治较量下的一个不幸结果。
在唐朝,当太子可真是个风险大的活儿。第一个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给干掉了。到了第三个太子李承乾,他打算起兵造反,可没想到计划提前曝光,最后也被废掉了。
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不光是太子,就连她亲生的两个皇帝儿子,也被她一口气给废黜了。
在唐玄宗那时候,他的大儿子李瑛被武惠妃冤枉说要造反。唐玄宗一听,啥也没说,先把李瑛和他的两个兄弟贬成了平民,后来又下令处死了他们。
李亨是唐玄宗那时候的第二个被立为太子的人,他当太子时心里头总是七上八下的。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人,一个接一个地用各种办法来坑害他,可唐玄宗呢,就像是没看见一样,不管不问。
皇室太子党和宰相派别在背后一直暗暗比拼。太子李亨偷偷和刑部尚书韦坚、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聚在一起,这事被李林甫告到了唐玄宗那里,说李亨暗地里勾结边疆将领,想要谋反。
最终,韦坚被发配到了岭南,全家在路上不幸遇害,而皇甫惟明则是先被降职为播川(现在的贵州遵义)的地方官,接着又被下令处死。
李亨为了不再受李林甫的欺负,干脆和韦坚的妹妹韦妃分了手,这事儿一直到李林甫死了才算结束。
这桩事情还没个定论,李林甫又拿李亨的另一个妃子杜良娣的老爸杜有邻犯的政治错儿来对付李亨。李林甫还想让唐玄宗把太子李亨给废了,不过唐玄宗没同意。虽然是这样,但李亨还是吓得不行。
杨国忠爬到了高位,还是不停地跟太子李亨较劲,唐玄宗呢,对这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唐玄宗为啥会这样做呢?
由于他怕太子会起兵造反,就默许手下给太子施加压力。有了之前李瑛被废的教训,现在的太子李亨只能小心谨慎,行事低调,生怕被人抓到任何小辫子,否则不光是太子之位难保,就连性命都可能搭进去。
君王和储君之间的情感纽带确实非常微妙。
安史之乱一起,情况就变了样。叛军打进了潼关,唐玄宗只好带着杨国忠、杨贵妃和几个手下往蜀地跑。可没想到,跑到马嵬驿(就在今天陕西兴平市的西北边)的时候,军队里发生了叛乱。
士兵们把杨国忠父子给处决了,还强硬要求唐玄宗下令处死杨贵妃。
马嵬驿之变其实是太子李亨在背后一手策划的。
这时候,唐玄宗让李亨当上了统领全国军队的元帅,掌握了大军。安禄山起兵造反,还喊着要除掉杨国忠的口号。其实那时候,杨国忠已经让很多人不满了。李亨瞅准这个机会,先下手为强,干掉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这只是他计划里的头一步。
李亨没法跟着唐玄宗逃到蜀地去,因为那是杨国忠的老巢。杨国忠既是剑南节度使,又在蜀地呆了很久,李亨一直受他排挤。他打算趁这个机会自己当皇帝。
756年天宝十五年七月十二号那天,李亨在灵武自己当上了皇帝,号称唐肃宗,而把他老爸唐玄宗尊为了太上皇。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场政变,让唐玄宗丢了皇位,是李亨从李隆基手里把权力给抢过来了。
唐玄宗会乐意放弃权力,当个没实权的太上皇吗?
他心里肯定不服气,毕竟他是唐朝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人,特别想抓牢权力。只是到了晚年,他太宠爱杨贵妃了,不怎么管朝廷的事,一时大意,就被李亨把权力给抢去了。
李亨当上皇帝,这就把他和唐玄宗之间的不和摆到了台面上。刚坐上皇位,李亨立马就派人去给唐玄宗送信儿了。
七月十五那天,唐玄宗抵达了汉中,并发布了一条指令:
让太子李亨担任全军统帅,掌管朔方、河东、河北还有平卢的军队,负责带兵往南边攻打长安和洛阳。
任命永王李璘掌管山南东道、岭南、黔中和江南西道这些地方。窦绍这位少府监成了他的老师,而长沙太守李岘则担任了副大使的职位。
任命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掌管江南东路以及淮南、河南的节度使事务。让以前的江陵都督府长史刘汇当他的导师,广陵郡长史李成式则担任都副大使的职位。
任命丰王李珙为武威都督,掌管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四个节度使的职务。同时,让陇西太守、济阴人邓景山担任他的老师,还兼任都副大使的职位。
根据历史书的描写,唐玄宗发这道旨令那会儿,压根儿不知道李亨已经当上了皇帝。
从这条旨意能看出,唐玄宗不再信任那些不是自家姓氏的武将,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们去各地当节度使,自己则坐在中央统一调度。
这里面,盛王李琦和丰王李珙没实地去管事儿,只是挂着名头,反倒是李亨挑了大梁,做了天下兵马的大统帅。灵帝坐上龙椅后,他们开始筹谋打回安史叛军那儿去。说到底,真正动手干的,就只有永王李璘一个。
唐玄宗知道李亨当了皇帝后,他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旧唐书》里第九卷的本纪写着:癸巳那天,灵武的使者到了,大家这才知道皇太子已经登基了。到了丁酉日,太上皇就按照灵武那边的规矩,自称上皇,下的命令也叫诰旨了。己亥日,上皇亲自在朝廷上给肃宗举行了册封大典,还派了大臣韦见素和房琯去灵武,传达册封的命令:“我现在自称太上皇啦,国家大事先由皇帝裁决,然后再告诉我。等收复了两京,我就可以安心养老,好好休息啦。”
八月十一号那天,灵武那边派来的人一到,唐玄宗这才晓得太子李亨已经当上皇帝了。
十四号那天,唐玄宗在灵武这个地方自称太上皇,还下令以后他的诏书要改叫诰书了。
十六号那天,唐太宗站在栏杆边,正式立唐肃宗为皇太子,并让宰相韦见素和房琯去灵武传达旨意:我以后就称太上皇了,国家大事先由皇帝(唐肃宗)来决定,之后再告诉我就行。等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我就打算去姑射山修身养性,在外边悠闲地躺着休息,不再插手朝廷的事情了。
唐玄宗原本是靠一场宫廷里的权力斗争才当上皇帝的,他心里清楚李亨当上皇帝代表着什么。唐玄宗一辈子都在防备着自己的儿子,可最后还是被儿子把权力给抢走了,他肯定觉得很不服气。所以,唐玄宗首先就保住了自己发布命令的权力。
另外,唐玄宗还是掌握着管国家大事的权力,不过军事上的事儿先由唐肃宗来办,然后再告诉唐玄宗一声。
最终,他表示一旦两京被收复,自己就不再插手朝廷事务了,这摆明了是想让唐肃宗放松警惕。可要是两京没收复呢?那他是不是就要继续管事了?
唐玄宗逃到蜀地后,又专门发了道旨意,再次强调了他的命令。
派元子去北方攻打朔方,又让各位王爷分别镇守重要城池,把他们的兵力合起来,一起拿下中原。
让大儿子去北方巡查边疆,又叫各个诸侯王各自镇守重要地方,集结各路兵马和力量,一起安稳中原地区。
用太上皇的名义发这个旨意,现在看不太妥当了。旨意里提到的“元子”就是指的唐肃宗,他都已经是皇帝了。可唐玄宗还让他去巡视朔方,这难道是在暗示他们父子间有啥政治较量吗?
为了跟唐肃宗对着干,唐玄宗至少采取了三个行动:
1、派自己信得过的重臣去见唐肃宗,想办法管住唐肃宗。
唐玄宗曾多次派遣重要大臣前往唐肃宗那里,想要掌控他。先后有左相韦见素、文部尚书房琯和门下侍郎崔涣,他们都跑到灵武去见唐肃宗了。
韦见素是靠杨国忠的推荐才当上了兵部尚书,后来又做了侍中。他跟唐玄宗一起跑到蜀地避难,一直是玄宗身边的重要大臣。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就已经是武部尚书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了,唐玄宗还让他当过左相和兵部尚书。
崔涣跟着唐玄宗一起到了四川,唐玄宗就让他当了黄门侍郎,还让他一起参与中书门下的事务处理。
房琯在唐玄宗时期干了好多年的官,安史之乱爆发前他是刑部的二把手。唐玄宗逃难到蜀地时,房琯一路紧追不舍,后来唐玄宗就让他当了吏部尚书,还给了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
这三个人都是朝廷里的大官,要是唐玄宗不信任他们,肯定不会让他们去辅佐唐肃宗。
这三人一个接一个地被唐肃宗撤去了宰相的职位,不再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这表明唐肃宗对唐玄宗心存戒备,也对他派来的人有所提防。
2、唐玄宗在四川那边指挥着一切。
《旧唐书》里记载啊,甲寅那天,襄阳的太守李峘被调去当蜀郡的长史和剑南的节度使了,原先的将作少监魏仲犀呢,变成了襄阳和山南道的节度使。永王的老师刘汇呢,被任命为丹阳太守,还兼了个防御使。还有啊,宪部尚书李麟也升了官,和中书门下的人一起平章事。上皇还派了平章事崔圆,让他带着诰命去彭原呢。
757年春天正月初五,唐玄宗任命襄阳太守李山亘去当蜀郡长史和剑南的节度使,又让将作少监魏仲犀去管襄阳和山南道,做了那里的节度使,还选了永王的老师刘汇去当丹阳太守,并且负责那里的防御。同时,宪部尚书李麟也被提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上皇还派了平章事崔圆,让他带着诏书赶紧去彭原。
唐玄宗都已经当了半年多的太上皇了,却还在插手任命大臣的事情,这不就像是另外搞了个权力圈子,跟唐肃宗对着干吗?
《旧唐书》里说了,那时候跟着皇帝跑的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都去了凤翔,没多久崔圆也走了。玄宗看麟是宗室里的子弟,就单独留下了他,让他在皇帝出行时管着那些各部门的事情。
757年,也就是至德二年的正月,唐玄宗把几位宰相,像韦见素、房琯、崔涣、崔圆,都打发到了唐肃宗那里。接着,因为李麟是皇室的人,唐玄宗就让他做了宰相,负责管理所有的官员。
唐玄宗都成了太上皇,却还任命李麟为宰相。那么这个宰相到底是服务于整个唐朝,还是只听从唐玄宗的呢?唐肃宗这位皇帝,得知此事后又会怎么想呢?
这其实就是说唐玄宗和唐肃宗两人在争权夺利,他们各自搞了个权力中心,表面上争来争去,暗地里也是斗个不停。
3、让李璘前往江南地区征兵。
那时候,唐肃宗掌控着全国的军队,他不仅是全军统帅,还亲自镇守朔方军的大本营,手握重兵。
唐玄宗手里只剩下了蜀地,他想跟唐肃宗对着干,就打算让永王李璘来牵制唐肃宗。要想牵制住,就得有兵马,所以李璘跑到江南,主要就是为了招兵买马。
没过多久,李璘抵达了江陵,靠着江淮地区的税收,他在那儿拉起了一支好几万的军队。那时候的江南还没被安史叛军祸害,是唐朝唯一还能正常收税的地方。而且,李璘还邀请了有名的诗人李白加入他的团队。
要不是唐玄宗在后面撑腰,单靠李璘自己,就算他是个皇子,又怎么能出人头地呢?
《新唐书》里讲了个人叫璘,他是在皇宫里长大的,对外面的事情不太懂。他看到有些地方既有钱又势力大,就打起了江南的主意,找了薛镠、李台卿、韦子春、刘巨鳞、蔡駉这些人给他出主意。肃宗知道了这事儿,就让璘回四川去见太上皇,可璘就是不听。
唐玄宗两次派李璘去江南,李璘从小在皇宫里长大,还是唐肃宗李亨一手带大的。可李璘一到江南,唐肃宗就叫他回蜀地去,他愣是没理会。
李璘跑去江南,这事儿唐肃宗没发话,那估摸着就是唐玄宗的主意了。
另外,看看江南的官员们是怎么对待李璘的,就能明白李璘的那些举动并不是按照上面的意思来做的。
李希言,他是吴郡的太守,还管着江南东路的事儿,他给李璘写了封信,质问李璘为啥不打招呼就带兵往东跑。李璘一看这信,火了,直接带兵去打李希言。结果,这一闹,唐朝其他的地方将领也卷了进来,跟李璘干上了。
李璘最后打仗输了被处死,唐玄宗难过了好久。唐肃宗呢,因为李璘是他一手带大的,就没公开说李璘的过错。
《新唐书》里写了这么一段:璘还没被打败那会儿,皇上发了道命令,说:“把他贬成平民,流放到房陵去。”后来璘死了,他的妻子儿女被押送到蜀地,皇上难过了好一阵子。肃宗呢,因为璘是他亲手带大的,就没公开说他的罪过。
瞅瞅他们俩怎么对待李璘,你就能明白,李璘其实是给唐玄宗跑腿的。
有人讲,李璘心想着占据江南那一块地方,所以才带着军队从江陵跑到江淮,跟唐朝的地方军队干了一仗。但要是没了唐玄宗给他撑腰,他连到江陵征兵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有啥割据的野心了。
因此,李璘就成了唐玄宗手里那张用来跟唐肃宗较劲的王牌。可李璘一败,唐玄宗就彻底没了跟唐肃宗抗衡的本事,最后只能像个提线木偶一样,这事儿也让唐玄宗伤心了好久。

